涉及的16个省份分别为吉林、广东、山东、江苏、甘肃、云南、陕西、河北、上海、浙江、天津、辽宁、内蒙古、北京、山西、广西。
目前情况: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成簇本土病例,疫情形势严峻。3月7日0-24时,国家卫健委通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75例、无症状感染者330例,本土感染总数达505例,这是继前一日(本土感染526例)后连续第二天突破500例。病例分布呈现多点散发特征,涉及省份范围广,部分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
防控挑战与专家建议:
张文宏医生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处于与病毒“并跑”的艰难阶段,监管区域内可能持续检出病例。他强调需守住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同时提升防控措施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例如,避免“一刀切”式管控,通过流调溯源、风险分级等手段实现精准防控。
防控重点方向:
科学精准防控:加强病例活动轨迹追踪,快速锁定密接、次密接人群,减少对低风险区域的过度干预。区域协同管理:跨省份疫情需强化信息共享与联防联控,防止疫情外溢。公众配合:需持续落实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基础措施,并积极配合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等要求。
目前,各省份正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力求在保障民生与经济发展前提下,尽快控制疫情扩散。
山东省2019年8月法定传染病疫情中,死亡31人的病例集中在乙类传染病,主要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等;丙类传染病无死亡病例,需重点防范乙类传染病中的高发病种及丙类中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
一、乙类传染病:死亡31人的主要来源总体情况:26种乙类传染病中,10种无发病或死亡报告(如狂犬病、炭疽、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其余16种报告发病14871例,死亡31人。高发病种:
病毒性肝炎: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首位,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和性接触,需加强疫苗接种和血液安全管理。
肺结核: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第二位,通过空气传播,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需定期筛查。

梅毒:发病数居第三位,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传播,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有效控制传播。
其他乙类传染病:包括痢疾、淋病、艾滋病、猩红热、布病、疟疾、伤寒+副伤寒、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钩体病、血吸虫病、H7N9禽流感等,但部分病种(如狂犬病、炭疽)无报告病例。
二、丙类传染病:无死亡但需防范高发病种总体情况:11种丙类传染病中,3种无发病或死亡报告(麻风病、黑热病、丝虫病),其余8种报告发病31744例,无死亡病例。高发病种: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首位,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
手足口病:发病数居第二位,多见于儿童,通过接触传播,需加强儿童聚集场所的卫生管理。
流行性感冒:发病数居第三位,通过空气传播,高危人群(如老人、儿童)建议接种疫苗。
其他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包虫病、丝虫病等,但部分病种(如麻风病、黑热病)无报告病例。
三、甲类传染病:无发病和死亡报告山东省8月份无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发病和死亡报告,但需持续关注输入性风险。四、需格外当心的疾病及预防建议病毒性肝炎:

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甲肝和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播,需注意饮食卫生。
肺结核: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
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定期进行胸部X光检查。
梅毒:
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孕妇需在孕早期进行梅毒筛查,防止母婴传播。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饮用开水或瓶装水,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
勤洗手,尤其是处理食物前和如厕后。
手足口病:
儿童玩具、餐具定期消毒,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
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需及时就医。
流行性感冒: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
流感高发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五、总结
山东省2019年8月传染病疫情中,乙类传染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需重点关注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梅毒;丙类传染病虽无死亡病例,但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较高,需加强预防。公众应通过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高风险行为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