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本周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显示新增病例数较上周总体下降,核心区顺德区病例数连续下降,但局部地区(如广州)因人口流动和输入因素病例有所上升,整体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初步遏制。
一、本周疫情数据与分布新增病例总数: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地区分布:
佛山:2770例(占全省95.8%),为核心传播区;
广州:65例(较其他地区多,但人口超千万,毗邻佛山,输入基数大);
东莞、中山:各11例;
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
梅州:5例;
珠海、惠州:各4例;
潮州:2例;
阳江、云浮:各1例。
二、与上周对比:总体下降,局部波动整体趋势:专家康敏指出,本周全省新增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核心区顺德区报告病例数连续下降,表明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初步遏制。局部波动:
广州病例数上升较多,但因其人口规模大(千万级)、与佛山交流密切,输入基数相对大,实际风险相对局限;
其他地区病例数较少,波动对整体影响不大。
三、疫情特点与风险分析传播途径: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伊蚊孳生于清水环境,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可有效控制疫情。风险因素:
境外输入:国际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广东省对外交流频繁,输入风险持续存在;
气候影响:汛期台风、降雨频繁,蚊媒活动活跃,防控面临挑战。
四、防控措施与建议核心措施:
清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花盆、饮水机、废旧轮胎等容器积水,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
灭成蚊:家家户户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每日早晚开展灭蚊工作;
防叮咬:人人出门涂驱蚊水,减少蚊虫接触。
社会参与:
市民行动:参与“每天3分钟排查孳生地”行动,每日清理积水;

单位行动:开展“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行动,清理办公区域积水;
社区行动:每周五开展卫生大扫除,清理垃圾杂物,疏通沟渠。
五、专家解读与呼吁康敏所长强调:
“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疫情传播”,防控关键在于源头治理;
疫情可防可控可治,需全社会共同参与,阻断传播链条。
总结:广东省本周基孔肯雅热疫情总体下降,但需持续关注境外输入和气候影响,通过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等措施巩固防控成果,共同守护健康家园。
上海疫情与深圳疫情简单数据对比
封控时间对比:
上海:3月28日开始封控。
深圳:3月16日开始封控。
封控当日新增无症状对比:
上海:3月28日封控当日,新增无症状4000多人。

深圳:3月16日封控当日,新增无症状20人。
封控前疫情态势对比:
上海:在3月15日,上海新增无症状198例,官方表态不需要封控;到了3月26日,新增无症状已激增至2633人,但官方再次表态不需要封控,直至3月28日最终决定封控。
深圳:在封控前,疫情态势相对平稳,新增无症状人数较少。
封控时长对比(基于提供的信息和一般理解):
深圳:由于封控时疫情相对较轻,且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封控时间相对较短。
上海:由于封控时疫情已经较为严重,且可能由于前期防控措施的犹豫或不足,导致疫情扩散,因此封控时间相对较长。
是否可以得出“越早封控,需要封控的时间就越短”的结论: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从上海和深圳的疫情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由于较早封控而封控时间相对较短,但这并不能作为一个普遍规律来推断。疫情的严重程度、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病毒变异情况、医疗资源分配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封控时长。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较早采取封控措施,如果病毒传播速度快、防控措施执行不力或医疗资源紧张,也可能导致封控时间延长。
图片展示:
(以下图片展示了上海和深圳封控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线,以及疫情态势的变化,有助于更直观地理解对比内容)
综上所述,虽然上海和深圳在疫情封控方面存在时间上的差异,但这并不能简单推断出“越早封控,需要封控的时间就越短”的结论。疫情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制定和执行有效的防控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