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严重基础病+没有接种疫苗——这个组合在城市内存在新冠流行的时候,成了“死亡方程式”。
可能有人会好奇,难道这些病人都是死于基础病,新冠病毒就没有责任吗?所谓的“高龄+严重基础病”的组合,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
我本身是个外科大夫,不是搞呼吸或重症专业的,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但相比非医学专业的朋友们,可能对“高龄+严重基础病”这个组合有更多直观的感触。

比如平时很常见的泌尿系结石,一粒小小的结石堵在了肾盂或输尿管中,对于普通人来说对直观的影响就是疼痛,但对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人来说,就常常因为细菌借着糖分快速滋生,很短时间内就能导致难以内科纠正的脓毒血症;
比如平时很常见的高血压,对于肾脏疾病需要手术的患者来说,就有可能因为术中触碰到肾上腺导致血压的“过山车”或者手术后肾功能的衰竭;
对于冠心病、心衰、脑梗、脑出血、肝硬化终末期、肾衰竭终末期………这样更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不管内科外科,临床上说实话都很头痛。很多时候这些患者疾病的治疗就像跷跷板,常常按下葫芦浮起瓢,甚至有时候主要病症与合并症的治疗都是相互矛盾的。

再加上这些基础疾病往往目前还没有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案,治疗往往只是在努力维持病情的稳定和平衡,此时对外界冲击的能力很差。很多老年人看着精神头很好,但真正的身体情况用“摇摇欲坠”来形容并不夸张。
所以,对于“高龄+严重基础病”这样组合的患者来说,感染新冠就像点燃了导火索或落下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了这个认知的基础,说实话我相信大部分朋友看到目前上海的重症及死亡数据都并不意外,甚至这个数据后续可能还会有比较大的上升。毕竟目前上海的重症救治力量充足,很多“高龄+基础病”的感染者还有治疗的余地,或者还在病程的相对早期。以目前上海6位数的感染基数和人群中老龄人、基础病患者的比例,如果放任不管,这个数据还能往上有很大上升的空间。

所以,不管今后的防控政策如何,通过“疫苗+特效药”乃至更多手段的组合,保护好“高龄+基础病”的老年人群,都是最大化消除新冠疫情冲击、把生活带回正轨的核心关键。
数据显示,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4月21日,上海共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4672例;总共报告了418286例无症状局部感染。所以很多网友很好奇,“上海有40多万感染者,这个城市的医生该得有多难啊?”我们都知道,上海是最国际化的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2490万人,累计感染人数超过40万,也就是说每6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感染了新冠肺炎,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数据。
据媒体报道,上海各大医院在防疫时需要根据接诊要求为患者做核酸和快速抗原检测。否定,只需在专门开辟的缓冲区准备手术;如果呈阳性,将立即送往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意味着医生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核酸检测,才能真正得到治疗。医生需要承担来自患者和家属的压力,需要耐心向他们解释政策。
对于上海所有的医院来说,上海的医院每天需要对普通患者和新冠肺炎的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而新冠肺炎的患者会进一步挤压上海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为了全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上海各医院的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进行强化核酸检测,医院的医疗负担也很重。为了进一步为整个城市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很多医务工作者甚至天天住在医院,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还需要积极维护现场秩序,更重要的是需要避免人群聚集和混杂造成交叉感染。在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是我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