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22例,疫情形势需持续关注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5月5日0时至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2例,均已转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相关风险点位及人员已落实管控措施。此次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并存,反映出病毒传播的隐蔽性与复杂...
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22例,疫情形势需持续关注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5月5日0时至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2例,均已转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相关风险点位及人员已落实管控措施。此次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并存,反映出病毒传播的隐蔽性与复杂性。
新增高风险地区4个,防控压力升级
北京市进一步划定高风险区域,新增的4个高风险地区分别为: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潘家园社区、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吕家营村、房山区窦店镇瓦窑头村、阎村镇大紫草坞村。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高风险地区17个,中风险地区31个。高风险地区的增加表明病毒传播链尚未完全阻断,社区传播风险仍存,需加强重点区域管控。
防控措施持续强化,病例均已隔离
针对当前疫情,北京市已采取多项措施:
快速流调与管控:对新增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排查,确保风险人员“应隔尽隔”。重点区域筛查:在朝阳、房山等区开展多轮区域核酸检测,力争早发现、早隔离。社会面防控:强化公共场所扫码测温、查验核酸证明等措施,减少人员聚集。
公众需配合,共筑防疫屏障
当前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公众需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坚持非必要不出京,减少跨区流动;主动参与核酸检测,配合社区管控要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不隐瞒行程。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强调,疫情处置正处于关键阶段,需全社会协同努力,落实“四早”要求(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尽快遏制病毒扩散。

北京市个别医疗机构确实存在拒诊中高风险区患者的现象,相关机构和负责人已被约谈并要求整改。具体情况如下:
事件确认与约谈情况在北京市第218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明确表示,经核查存在个别医疗机构拒诊中高风险地区患者的问题。1月22日,医疗救治和防院感组对问题集中的医疗机构及相关区卫健委负责人进行了约谈,要求立即整改,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整改与监督措施
加强诉求对接:卫健部门将强化与12345市民热线的联动,及时协调处理医疗机构救治相关投诉。
强化监督检查:对行动迟缓、效果不佳的机构及属地卫健部门进行通报、约谈,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严明纪律要求:各医疗机构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随意停手术、延误治疗或拒收急危重症患者,需设置应急隔离区或缓冲区用于未取得核酸结果的急危重症患者应急救治。
配套保障措施为统筹院感防控与医疗服务,北京市采取了七项具体措施:

动态掌握中高风险范围:专人及时更新中高风险地区名单,调整防控措施,避免随意扩大范围或降低标准。
强化急危重症救治:建立绿色通道,指定区域医疗中心作为定点医院,社区派驻医疗服务队,市急救中心响应中高风险地区急救需求。
规范住院管理:三级医院设立缓冲病房,床位使用率不超过75%,落实隔床收治或1室1患。
完善应急手术机制:对急需手术且未排除感染风险的患者,通过过渡病房、负压手术室等措施及时救治。
保障血液透析服务:设立专门时段和区域为隔离期患者透析,各区摸排患者并确保治疗不中断。
院感防控与救治并重:严格落实院感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保障急危重症救治安全。
倡导就近就医与远程服务:鼓励患者就近就诊,支持三级医院通过远程医疗为外省市提供技术支持。
后续保障方向通过上述措施,北京市旨在实现院感防控与医疗服务的平衡,适应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医疗需求,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通道畅通,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疫情扩散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