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搞清楚AMD第二代CPU到底怎么选,光看型号名字后面的数字变大可不行,这一代产品,AMD玩了个小花样,它其实包含了两个不同制作工艺的架构,一个是Zen+,一个是Zen 2,但它们都被归在了“第二代”这个大家庭里,这就好比一个家里有两个性格能力不太一样的孩子,你得仔细分辨才行,这个天梯图的关键,首先就是帮你分清谁是谁。
我们先说那个稍微年长一点,但依然很能干的孩子:基于12纳米Zen+架构的CPU,这部分的代表就是锐龙2000系列,比如常听的锐龙7 2700X、锐龙5 2600,和第一代相比,它们最大的进步不是力气变大了多少,而是“干活更麻利、更省劲儿了”,AMD优化了内部结构,并且把制造工艺从14纳米提升到了12纳米。
这带来的好处非常实在,首先就是内存兼容性变得更好了,第一代锐龙对内存比较挑剔,想让它发挥全力得费点心思调教,而到了这一代,内存控制器成熟了很多,你用同样频率的内存,能更容易地达到标称的性能,延迟也降低了,用起来感觉系统更流畅、响应更快,就是能效比提升了,在提供和上一代差不多甚至稍强一点的性能时,它的耗电量和发热量都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对于当时想要从老平台升级,或者组建一台高性价比主机的用户来说,锐龙2000系列是非常甜点的选择,它用更成熟稳重的姿态,提供了扎实的多任务处理和游戏性能。
就是第二代里的“明星队员”,也是真正让AMD在市场上扬眉吐气的:基于7纳米Zen 2架构的CPU,注意,这部分产品虽然也属于“第二代锐龙”的范畴,但它们的型号是锐龙3000系列,比如里程碑式的锐龙9 3950X、锐龙7 3700X和锐龙5 3600,这次升级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性能的提升是颠覆性的,Zen 2架构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7纳米工艺,这意味着同样大小的芯片里能塞进更多的晶体管,CPU的“大脑”更复杂、更聪明,AMD还引入了一个叫“Chiplet”的设计,就是把CPU的核心(CCD)和输入输出部分(IOD)分开做成小芯片,再封装在一起,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良品率,最终让消费者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核心数更多的CPU,锐龙5 3600直接给了6核12线程,锐龙7 3700X是8核16线程,这在当时是对英特尔同级产品的降维打击。
能效对比上,Zen 2的优势更加明显,7纳米工艺带来了惊人的能耗比,像锐龙7 3700X,65瓦的功耗就能提供媲美甚至超越对手更高功耗CPU的多核性能,这让它在发热和电费方面都非常友好,搭配一个普通的风冷散热器就能工作得很好,非常适合注重静音和节能的用户。
面对这两个不同架构的“第二代”,到底该怎么选呢?
如果你的预算非常有限,主要用途是日常办公、普通网游,或者想组装一台性价比极高的入门级游戏主机,那么锐龙2000系列(Zen+)的二手或清仓产品依然有考虑的价值,像锐龙5 2600,它的多核性能对于大多数应用仍然是够用的,价格会非常诱人。
但毫无疑问,对于绝大多数新装机的用户来说,锐龙3000系列(Zen 2)是更值得推荐的选择,哪怕是其中的入门型号锐龙5 3600,其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都全面超越了Zen+架构的产品,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几年的软件和游戏需求,它不仅是性能上的提升,更是平台技术上的前进,对PCIe 4.0等新技术的支持也更好,多花一点预算选择Zen 2架构的CPU,能让你整个电脑的生命周期更长,使用体验更好。
看AMD第二代CPU天梯图,核心是先分清Zen+和Zen 2,Zen+是稳健的优化版,成熟省心;Zen 2是革命性的升级版,性能能效双飞跃,在价格差距不大的今天,直奔Zen 2架构的锐龙3000系列绝对是明智之举,它奠定了AMD在CPU市场与英特尔分庭抗礼的坚实基础,也为后来的第三代、第四代锐龙的辉煌铺平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