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你的电脑真正快起来,光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也就是CPU——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好比一个世界级的赛车手,你给他配一辆家用小轿车,他再有天赋也跑不出F1的速度,CPU和内存的关系,就是赛车手和赛车的搭配,只有两者完美契合,才能释放出极致的运算潜能,这里面有一些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法则,理解了它们,你就能轻松搭配出属于你的“黄金组合”。
我们要明白CPU和内存各自是干什么的,CPU是大脑,负责所有的计算和思考;而内存是它的临时办公桌,当CPU处理任务时,它会先把需要的数据从速度很慢的硬盘里拿出来,放在内存这个“办公桌”上,然后快速进行运算,办公桌越大、越整洁、传递东西越快,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就越高,内存的容量、频率和时序,共同决定了这张“办公桌”的好坏。
容量是基础,宁多勿少,但不必过分追求。

容量是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就像办公桌太小,东西都摊不开,CPU就得频繁地把一些暂时不用的数据挪回硬盘,再从硬盘里找新的数据进来,这个过程非常耗时,会导致电脑“卡顿”,对于绝大多数日常办公、网页浏览的用户,16GB内存已经是一个舒适的门槛,但如果你是一个游戏玩家,特别是玩那些大型3A开放世界游戏,或者你需要进行视频剪辑、三维建模、运行多个虚拟机等重度任务,那么32GB甚至64GB的内存容量就是必须的,它能确保你的“办公桌”足够大,同时处理海量数据而不会捉襟见肘,原则是,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比当前需求稍大一些,为未来留出余地,但没必要盲目追求128GB甚至更大,因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多余的容量几乎永远用不到,是一种浪费。
频率是速度,匹配CPU支持是关键。
内存频率,可以理解为数据在内存和CPU之间传输的速度,单位是MHz,频率越高,数据传输得越快,CPU“拿到”数据的速度也就越快,处理任务自然更迅捷,这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陷阱:不是频率越高就越好,前提是你的CPU和主板要支持这个频率。

每一代CPU和对应的主板,对内存频率都有一个官方支持的上限,一款主流CPU可能官方支持的最高频率是3200MHz,如果你买了更高频率的内存条,比如4800MHz,插上去之后,它通常只会运行在3200MHz这个CPU支持的最高速度上,高性能被浪费了,更糟糕的情况是,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甚至无法启动,选择内存频率时,第一要务是查阅你的CPU和主板规格,在它们支持的范围内,选择尽可能高的频率,对于游戏和高性能计算,从3200MHz到6000MHz甚至更高(针对最新平台)都是常见的甜点区间。
时序是延迟,低延迟意味着更快的响应。
时序,是一组数字(比如CL16-18-18-38),它表示内存响应CPU指令的延迟时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办公桌”的整理效率,时序数字越小,延迟越低,意味着CPU发出指令后,内存能更快地给出数据,这就好比一个整理井然的办公桌,你伸手就能拿到想要的文件,而不是要翻找半天。

在相同频率下,时序越低,内存条性能越好,价格也往往更贵,但时序和频率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一组频率稍低但时序非常紧(数字小)的内存,其实际表现可能会优于频率很高但时序很松(数字大)的内存,对于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需要在频率和时序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但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选择主流品牌、频率达标、时序合理的产品就已经足够好了。
通道数是倍增器,双通道是必须的。
现代主板都支持双通道内存技术,这相当于把一条单行线扩宽成了双车道,数据可以同时双向通行,带宽直接翻倍,这个提升是立竿见影的,而且对CPU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实现双通道非常简单:你只需要购买两根完全相同的内存条(组成套条最好),分别插在主板上指定的两个颜色相同的插槽里(通常是间隔插槽),对于绝大多数平台,双通道带来的性能收益远高于单纯提升内存频率,除非你的主板只有两个插槽且未来不打算升级,否则强烈建议直接购买两根8GB内存组成16GB双通道,而不是单根16GB,对于发烧友平台,还有四通道技术,原理类似,性能提升更显著。
如何找到你的黄金组合?
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你当前CPU和主板平台的“黄金组合”,平衡好这四大法则,你就能搭建出一台响应迅速、运行稳定、能完全发挥CPU潜力的高性能电脑,真正体验到极致运算带来的畅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