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新增确诊22例,本土4例在辽宁,零号传染源还在追溯当中,很可能是来自辽宁营口市。
一:全国新冠疫情信息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17日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2例,其中18例来自境外输入病例,本土病例4例,均在辽宁,其中沈阳市2例,营口市2例,全国无新增死亡病例。5月13日至17日19时,安徽省共报告7例确诊病例和7例无症状感染者,辽宁省共报告13例确诊病例,和5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营口市9例确诊病例和5例无症状感染者,沈阳市4例确诊病例。
二:本轮疫情的传播途径
5月13日在安徽六安市发现了首例本土确诊病例,随后根据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安徽的六安市和合肥市、辽宁的营口市和沈阳市,接连发现了多名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本轮疫情的首例确诊者,通过社会活动轨迹分析并不是“零号病人”,因为该患者在5月初曾参加六安市一家摄影基地的培训,而负责这次培训的人员正是来自疫情最严重的营口市,随后在六安市、合肥市、营口市发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均与培训的人员有接触。而沈阳发生的确诊病例虽与培训的人员无接触,但曾在5月初到营口市旅游度假,通过各地理位置和人员活动轨迹分析,本轮新冠疫情很可能是从营口市开始,再向外地逐渐传播。
三:接种新冠疫苗的作用
本轮新冠疫情发现的感染者,共同之处就是均没有接种新冠疫苗。接种新冠疫苗虽不能产生100%的保护效力,但能有效预防感染新冠病毒和降低重症的发病率,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70-80%时,就可以构筑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体内含有对付新冠病毒的抗体,自然而然新冠病毒就失去在人群中肆意传播的能力,也就能防止出现群体感染新冠病毒的事件,这就是国家大力推动民众尽早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的主要原因。我国境内新冠疫情虽然得到相对稳定的控制,但仍时常发生零星局部地区的感染事件,这也提醒着我们新冠疫情随时都会死灰复燃,不要抱有观望态度和侥幸心理,只有及时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种,才能给国家的经济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舒兰传染链延长到22人”话题网络舆情监测报告
一、舆情背景与核心事件
2020年5月,吉林省舒兰市发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源头为一名45岁的舒兰市公安局洗衣女工(5月8日通报),打破了吉林省73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的记录。截至5月12日24时,舒兰传染链已延长至22人,包括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及跨省传播病例(如辽宁沈阳通报的1例)。吉林省卫健委通报显示,5月12日新增6例本土确诊病例、1例疑似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均在吉林市。
二、舆情传播概况
传播平台与转载量
截至2020年5月13日16时,话题涉及微博、新闻APP、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总转载量达128篇。
分平台转载量:
新闻:52篇(总量前三名媒体贡献);
新闻APP:37篇;
微博:36篇(含转发量)。
传播特点
跨平台扩散:信息从官方通报(吉林省卫健委)延伸至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及公众号,形成多层次传播。
时间集中性:舆情高峰与疫情数据更新同步,5月12日新增病例后传播量显著上升。
三、舆情监测方法与效率对比
传统监测方式的局限性
人力搜索:通过手动输入关键词在多平台检索,存在以下问题:
覆盖不全:易遗漏小众平台或深层信息;
重复劳动:同一信息可能被多次筛选;

时效性差:无法实时追踪舆情动态。
技术监测的优势
自动化抓取:采用图灵舆情网络自动抓取技术,实现高效、保真、全覆盖的数据采集。
系统化分析:数聚力舆情监测平台可提供:
数据量化:转载量、平台分布、传播路径等;
趋势预测:各时间段舆情热度曲线,辅助决策。
四、舆情趋势与关键节点
时间线分析
5月8日:首例本土病例(洗衣女工)通报,舆情初起;
5月11日:吉林舒兰“零新增”后,公众关注度短暂下降;
5月12日:新增6例确诊病例,舆情迅速反弹,传播量达峰值。
公众关注焦点
传染链溯源:对疫情源头(洗衣女工)及跨省传播的讨论;

防控措施:对吉林市隔离医学观察(367名密切接触者)的质疑与建议;
无症状感染者:对现有4例无症状感染者潜在风险的担忧。
五、舆情应对建议
实时数据追踪
利用舆情监测系统,持续更新传播量、平台分布及情感倾向(正面/中性/负面),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分层级信息发布
官方通报:通过卫健委、政府官网发布权威信息,压制谣言;
媒体合作:与转载量高的新闻媒体联动,扩大科学防控知识覆盖;
社交平台引导:在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发布问答贴,回应公众关切。
风险预警与干预
针对跨省传播(如辽宁沈阳病例),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宣传;
对无症状感染者议题,发布专家解读,缓解公众焦虑。
六、总结
“舒兰传染链延长到22人”舆情呈现快速扩散、多平台联动的特点,传统人力监测难以满足需求,而技术驱动的舆情系统可实现数据量化、趋势预判及精准应对。建议后续监测中,结合系统数据与分层传播策略,提升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管理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