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盯着电脑,休息时刷着手机,回家后可能还会看电视或平板,屏幕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娱乐和工作的重要窗口,但长时间面对它们,我们的眼睛却在默默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天工作下来,眼睛又干又涩,感觉像进了沙子;视线变得模糊,需要使劲眨眨眼才能看清;或者头昏脑胀,脖子和肩膀也跟着僵硬酸痛?这些都是屏幕使用过度带来的常见不适,这些问题大多不是屏幕本身的错,而是我们使用屏幕的方式和环境不够科学,通过一些简单却有效的调整,我们完全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更舒适、更护眼的视觉环境,让眼睛不再那么累。
我们要关注的是光,包括屏幕的光和周围环境的光,很多人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看手机或电视,觉得这样更有氛围,但对眼睛来说,这却是一场灾难,当周围一片漆黑,只有屏幕这一个明亮的光源时,眼睛的瞳孔需要不断地剧烈收缩和扩张来适应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就像你从漆黑的电影院突然走到正午的阳光下会感觉刺眼一样,眼睛会非常疲劳,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确保环境光充足,在晚上使用屏幕时,一定要开一盏灯,让房间有柔和、均匀的背景光,减少屏幕与环境的亮度差,这盏灯最好不要直接照射到屏幕上形成反光,也不要直射你的眼睛,台灯放在侧后方是个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是屏幕本身的亮度调节,屏幕太亮,会像一个小灯泡一样刺眼;屏幕太暗,你又得使劲眯着眼睛看,同样会增加负担,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让你的屏幕亮度与你所处环境的整体亮度大致相当,当你看着屏幕时,不会觉得它特别突兀地亮,也不会觉得费力才能看清,很多设备现在都有“自动亮度调节”功能,可以帮你根据环境光自动调整,不妨把它打开,屏幕的色温也值得注意,我们常说的“蓝光”虽然不像一些传言中那么可怕,但它能量较高,确实更容易导致视疲劳,尤其是在夜晚,过多的蓝光还可能干扰我们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你可以尝试开启设备上的“夜览”或“护眼模式”,这个功能会让屏幕的光线变得更暖、更黄,减少蓝光的比例,让眼睛在长时间观看时感觉更柔和、更放松,白天使用时,可以根据个人感觉选择是否开启。
我们来说说摆放位置,屏幕的位置不对,会让你不自觉地弯腰驼背、伸长脖子,不仅眼睛累,颈椎也受不了,理想的状态是:显示器的顶端应该与你的视线在同一水平线,或者稍微低一点点,这样你就能以微微向下10到20度的角度平视屏幕,眼球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最小,有助于保持湿润,颈部的肌肉也最放松,距离方面,眼睛离电脑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一臂之长(大约50-70厘米)比较合适,对于手机和平板,尽量举到与视线平行的高度,避免长时间低头俯视,记住一个原则:让设备适应你,而不是你费力地去将就设备。

除了优化硬件和环境,使用习惯的调整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其中最著名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20-20-20”法则,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每连续使用屏幕20分钟,就抬起头,尝试看20英尺(大约6米)以外的物体,并持续20秒以上,这个动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睫状肌——也就是眼睛里负责调节焦距的小肌肉——得到放松,一直看近处的屏幕,这块肌肉就像始终绷紧的弹簧,而远眺则能让它舒展开来,你可以利用这20秒站起来活动一下,去倒杯水,或者只是看看窗外的远方,别忘了多眨眼,正常情况下人一分钟会眨眼15-20次,但当我们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时,眨眼的频率会不自觉地大幅下降,导致泪液蒸发过快,眼睛就容易干涩,有意识地在看屏幕时多眨眨眼,可以很好地润滑眼球,预防干眼症。
定期的休息和眼部的放松保养也不可忽视。“20-20-20”法则是短暂的休息,但连续工作一两个小时后,最好能离开座位,进行5到10分钟 longer 的休息,让眼睛和身体都彻底放松一下,你可以闭上眼睛,或者用温热的毛巾敷一下眼皮,能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感,如果感觉眼睛特别干,可以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补充水分,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也是很好的习惯,不仅能及时发现视力变化,还能检查眼睛的整体健康状况。
保护眼睛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抛弃屏幕,回到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而是要学会更聪明、更友好地与它们相处,这些方法都不复杂,也不需要花费很多钱,关键在于我们有这个意识,并且愿意付诸行动,将其变成日常习惯,从今天起,不妨就从调整一下屏幕亮度、给房间加盏灯、定时远眺开始,用心呵护我们这扇宝贵的“心灵之窗”,为自己创造一个真正舒适的视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