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i5-7200U在天梯图上的位置,我们必须知道它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样的设备而生的,i5-7200U是英特尔在2016年第三季度发布的第七代酷睿处理器的一员,代号为Kaby Lake,它是一颗典型的“U系列”低功耗处理器,主要设计用于轻薄笔记本和二合一设备,它的核心使命不是在性能上追求极致,而是在保证基本流畅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延长电池续航和控制发热,从一开始,它的定位就不是性能猛兽。
在天梯图这个庞大的性能排行榜上,i5-7200U会落在哪里呢?它绝对不属于高端区域,甚至在中端区域里也偏向中下游,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很长很长的性能阶梯,顶端是当今最顶级的台式机处理器和游戏本处理器,而i5-7200U大概位于这座阶梯的中段再往下一些的位置,在它之上,有它自己的后代,比如第八代、第十代、第十二代乃至更新的i5低压处理器,因为英特尔近些年每一代的性能提升,特别是核心线程数的增加,都是相当可观的,在它之上还有同时代或更早的标压处理器(H系列),那些是给性能本用的,性能天生就强一截。
在它周围,同级别的对手主要是哪些呢?在它发布的那个年代,主要是AMD的第七代APU,比如A10、A12系列,但当时英特尔在单核性能和能效上仍有优势,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到现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i5-7200U的性能水平,大致相当于后来AMD的锐龙3系列的低压处理器,比如锐龙3 3200U,或者更晚一些的入门级移动处理器,与英特尔自家的产品线比,它的性能可能还不如现在最新的赛扬或奔腾系列的一些型号,因为架构和制程的进步太大了。

我们具体看看i5-7200U的性能水平,用更直观的方式来对比。
核心规格的局限性: i5-7200U是一颗双核四线程的处理器,在今天看来,“双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瓶颈,现在即便是最入门的笔记本,也普遍配备了四核处理器,这意味着在处理多任务时,比如你同时打开十几个浏览器标签、听着音乐、后台运行着微信和杀毒软件,i5-7200U的两个核心会非常忙碌,容易达到高占用率,导致系统出现卡顿感,而现在的四核甚至八核处理器,可以更从容地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核心,流畅度自然更高。

日常使用体验: 如果只是进行非常基础的办公,比如用Word写文档、用Excel做简单的表格、上网浏览网页、观看1080P在线视频,i5-7200U在搭配一块固态硬盘(SSD)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提供“基本可用”的体验,系统开机、软件启动不会感觉特别慢,一旦任务稍微复杂,它的吃力感就会显现,当你尝试同时进行视频会议(会大量占用CPU进行编码解码)和编辑文档时,可能会听到风扇噪音明显增大,并且偶尔会出现声音或视频卡顿,再比如,打开一个大型的PPT文件或者一个拥有大量公式的Excel表格,加载时间会明显长于 newer 的处理器。
专业应用和娱乐能力: 对于照片编辑、视频剪辑、编程编译等对CPU性能要求较高的工作,i5-7200U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处理一张RAW格式的照片可能需要等待几秒钟,渲染一段几分钟的1080P视频可能会花费几十分钟甚至更久,这完全无法满足效率需求,在游戏方面,它内置的英特尔HD 620核芯显卡只能应对一些像《英雄联盟》这样的入门级网络游戏,而且需要在较低画质下才能勉强获得可玩的帧率,对于任何一款近些年发布的3D游戏,它基本上都无法流畅运行。
英特尔酷睿i5-7200U在天梯图上处于一个“过气主流”的位置,它代表了五六年前主流轻薄本的性能标准,在今天,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满足极其基础的计算需求,适合对电脑性能没有任何要求,仅仅用于上网课、看视频、处理简单文档的用户,如果你打算购买一台二手机器,并且预算非常有限,那么搭载i5-7200U的笔记本在价格极其低廉且配备了SSD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但但凡你的使用场景涉及多任务处理、轻度创作或者希望电脑能流畅用得更久,那么任何一款近几年发布的、哪怕是入门级的四核处理器(如英特尔十代i3、AMD锐龙3)都会带来远超i5-7200U的体验,技术的进步已经将它远远甩在了后面,它已经从当年的“主流选择”变成了如今的“入门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