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对于显卡市场来说是非常热闹的一年,两大巨头英伟达和AMD都推出了各自的重磅产品,这一年,显卡性能的提升非常明显,特别是高端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如果你想了解那时候的显卡都处于什么水平,谁强谁弱,那么下面这个基于当时评测和用户共识的“天梯图”和解析会给你一个清晰的画面。
我们必须提到2015年的绝对王者:英伟达的Titan X,这款显卡在年初发布,凭借其巨大的12GB显存和强大的核心性能,毫无争议地坐上了单芯卡皇的宝座,无论是玩最吃配置的游戏,还是进行专业的图形渲染,Titan X都是当时性能最强的选择,当然价格也极其昂贵,不是普通玩家能承受的。
在Titan X之下,就是英伟达的GeForce GTX 900系列的主场,这个系列是在2014年底发布的,但整个2015年都是市场的中流砥柱,其中的旗舰是GTX 980,它的性能非常强悍,能够在1080p分辨率下流畅运行所有游戏,甚至在2K分辨率下也有很好的表现,是高端游戏玩家的首选,而它的兄弟GTX 970,则是2015年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和“销量冠军”,它的性能非常接近GTX 980,但价格却便宜很多,性价比极高,虽然后来爆发了“3.5GB显存”的争议事件,但依然无法撼动其作为当年最受追捧的高端显卡地位,再往下,GTX 960是主流玩家的热门选择,应对1080p分辨率下的网游和大部分单机游戏都足够了,而入门级的GTX 950,则给预算有限的玩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方案,性能比老旧的显卡强不少。

AMD方面,2015年的主角是R9 300系列,这个系列很多是基于之前的R9 200系列 refreshed(刷新)而来,但通过提升显存容量和频率,也带来了不错的性能提升,其中的旗舰是R9 Fury X,这是AMD用来对抗Titan X和GTX 980 Ti的武器,它首次采用了高带宽显存(HBM),这是一种新技术,能提供极高的显存带宽,在实际游戏中,R9 Fury X的性能和GTX 980 Ti互有胜负,两者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竞争非常胶着,往下看,R9 390和R9 380是AMD在中高端和主流市场的主力,R9 390拥有8GB的大显存,在更高分辨率下有一定优势,性能对标GTX 970,两者也是打得难解难分,是玩家们经常对比的一对竞品,R9 380则对标GTX 960,性能大致相当。
这里必须提一下英伟达在2015年中期放出的大招:GTX 980 Ti,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高端市场的格局,GTX 980 Ti的性能几乎追平了老大哥Titan X,但价格却低了一大截,性价比爆棚,它迅速成为了高端游戏玩家的新宠,也给AMD的R9 Fury X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GTX 980 Ti是2015年下半年的性能标杆。

再往下的中低端市场,主要是AMD的R7 360、R7 260X以及英伟达更早的GTX 750 Ti等显卡的天下,这些卡适合要求不高的玩家,玩玩《英雄联盟》、《DOTA2》这类网游非常顺畅,或者作为家庭影院电脑的显卡。
综合来看,2015年显卡性能的排名大致可以这样分层:
第一梯队(旗舰级): 英伟达Titan X > 英伟达GTX 980 Ti ≈ AMD R9 Fury X 第二梯队(高端级): 英伟达GTX 980 > 英伟达GTX 970 ≈ AMD R9 390 第三梯队(主流级): 英伟达GTX 960 ≈ AMD R9 380 > AMD R9 370 第四梯队(入门级): 英伟达GTX 750 Ti、AMD R7 360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排名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因为不同游戏对英伟达或AMD的显卡优化不同,实际表现会略有差异,但总体上,这张天梯图清晰地反映了2015年那个时代显卡市场的力量对比,那一年,英伟达在绝对性能和技术引领上略占上风,特别是GTX 970和GTX 980 Ti的成功;而AMD则凭借R9 390等产品在性价比上不断追击,竞争使得玩家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