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电脑硬盘、U盘或者手机内存卡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词叫做“格式”,格式就像是一种语言,决定了你的存储设备如何记录和读取数据,我们可能听说过老一点的FAT32,或者现在电脑常用的NTFS(Windows)和HFS+(Mac),但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种特别实用的格式——exFAT,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和事佬,解决了老格式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日常跨设备使用大容量U盘或移动硬盘的时候。
要理解exFAT的好处,得先看看它出现之前我们遇到的麻烦,在很久一段时间里,FAT32格式非常流行,因为它兼容性极好,几乎所有的电脑、游戏机、智能电视、车载音响都能认出它来,但FAT32有个致命的缺点:它不允许单个文件的大小超过4GB,这在过去电影还是RMVB格式、游戏只有几百MB的年代或许够用,但放到今天,随便一部高清电影就可能10几GB,一个大型游戏安装包动辄50GB以上,FAT32就完全无能为力了,你辛辛苦苦下载了一个8GB的文件,却发现无法拷贝到U盘里,那种感觉非常糟糕。
Windows系统主流的NTFS格式没有4GB文件大小的限制,性能和安全功能也更强大,但它的“语言”太复杂了,很多其他设备,特别是苹果Mac电脑(默认只能读不能写)、Linux系统、数码相机、智能电视、车载系统等都“听不懂”这种语言,无法直接识别和使用NTFS格式的存储设备,这就造成了隔阂:你在Windows电脑上用的好好的移动硬盘,想拿到Mac电脑上或者插在电视上看电影,可能就完全读不出来了。
exFAT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两难局面而诞生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FAT32的现代化升级版,它保留了FAT32最大的优点——广泛的兼容性,同时又抛弃了那个讨厌的4GB文件大小限制。
我们说说它的核心优势之一:对大文件的完美支持,exFAT格式理论上支持的单个文件大小可以达到16EB(艾字节),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EB等于100万TB,而1TB是1024GB,以我们目前的技术,个人电脑的硬盘最大也就十几TB,所以16EB这个数字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可以认为是“无限大”了,这意味着,无论你是要存储4K、8K的超高清视频素材,还是庞大的虚拟机文件,或者是集合了所有资料的游戏库,exFAT都能轻松装下,再也不会弹出“文件过大”的错误提示。
就是它卓越的跨平台兼容性,exFAT可以看作是Windows和Mac两大系统阵营之间的“通用语言”,现在较新版本的Windows系统(比如Windows 7及之后)都原生支持exFAT,而苹果公司也从macOS 10.6.5(Snow Leopard)开始,正式在内核中加入了exFAT的支持,这意味着,同一个exFAT格式的U盘或移动硬盘,你可以毫无障碍地在Windows电脑上编辑文件,然后拔下来直接插到Mac电脑上继续工作,两边都能流畅地读取和写入,不需要安装任何额外的驱动软件,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对于需要在不同操作系统之间频繁交换数据的用户(比如设计师、视频剪辑师、学生等)是极其方便的。
除了电脑,越来越多的现代消费电子设备也开始支持exFAT,比如一些高端的数码相机、无人机,它们拍摄的4K视频文件体积巨大,使用exFAT格式的SD卡就成了必然选择,许多新款智能电视、媒体播放器、车载娱乐系统也能很好地识别exFAT格式的U盘,让你直接播放里面的高清电影和音乐。
exFAT也并非十全十美,它缺少NTFS格式所具有的一些高级功能,比如文件权限管理、日志记录(能在意外断电时更好地保护数据不损坏)等,它最适合的角色是作为“移动存储设备的专用格式”,用于在不同设备间方便地携带和传输大型文件,如果你的数据主要只在一台Windows电脑上使用,并且对安全性有要求,那么NTFS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的设备非常老旧,只认FAT32,那你也只能妥协,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日常使用的大容量U盘、移动固态硬盘(PSSD)和SD卡来说,exFAT无疑是当下最平衡、最实用的选择,它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打破了系统和文件大小的壁垒,让数据流动变得更加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