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戴上小米耳机的时候,我其实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它看起来那么轻巧,价格也那么平易近人,我习惯性地做好了心理准备,迎接或许会有的沉闷音色或是那种戴久了会让耳朵发胀的不适感,但当我按下播放键,音乐流淌出来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有点离谱。
那是一种非常干净、清澈的声音,它不是那种刻意为了讨好耳朵而把低音做得轰头、或者高音尖锐刺耳的“味精”味,相反,它很均衡,就像一杯泡得刚刚好的清茶,初尝似乎平淡,但细细品味,每一种风味都恰到好处地舒展开来,人声靠得很近,歌者细微的呼吸声、唇齿间的摩擦音都清晰可辨,仿佛就站在你面前轻声吟唱,伴奏的乐器层次分明,吉他弦的颤动、钢琴键的敲击,各自待在应有的位置,不会混作一团,听一首舒缓的民谣,你能感受到歌者倾诉时的情感起伏;换上一首节奏明快的流行乐,鼓点和贝斯又能带来足够的力度和弹性,让你忍不住想跟着节奏轻轻点头,它没有刻意炫耀,只是忠实地还原音乐本身该有的样子,这种真诚,反而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
这种沉浸感,有一大半要归功于它出色的佩戴舒适度,我以前用过不少耳机,有的为了追求隔音效果,耳塞套塞得紧紧的,不出半小时,耳朵里就传来明显的压迫感,甚至隐隐作痛,有的则因为设计不合理,总感觉松松垮垮,生怕一个转身就会掉下来,让人无法安心享受音乐,小米耳机的设计似乎花了更多心思在研究人的耳朵上,它附赠了好几种不同尺寸的硅胶耳塞,我选了对最贴合自己耳道的,戴上去之后,感觉就像是为耳朵量身定做的一样,轻柔地填满了耳廓的空间,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隔音环境,又没有任何侵略性的压迫感,耳机本身的重量控制得极好,轻到几乎让人忘记它的存在。
我记得有一次周末下午,我戴着它听一张古典乐专辑,本想只是休息片刻,结果竟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多小时,醒来时,耳朵丝毫没有往常那种被异物堵塞的酸胀感,音乐还在耳边轻柔地回荡,那一刻的放松和惬意,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还有通勤的路上,无论是挤在嘈杂的地铁车厢,还是走在喧闹的街头,只要戴上它,轻轻开启降噪功能,周遭的喧嚣仿佛被一层透明的屏障温柔地隔开,瞬间切换到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宁静空间,我可以在这个空间里专注地听完一集播客,或者纯粹地欣赏一张完整的专辑,不被外界打扰,这种“闹中取静”的自由,极大地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品质。
它不仅仅是一个听歌的工具,更像是一个随时可以开启的“个人静音舱”,当你工作感到疲惫时,戴上它,听几首舒缓的纯音乐,就能让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当你需要专注阅读或学习时,它可以帮你屏蔽掉环境的干扰;当你夜晚独自一人,想要好好品味一部电影时,它带来的沉浸式音效又能让你仿佛置身于电影场景之中。
说到底,小米耳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体贴又可靠的朋友,它不会用花哨繁复的功能来打扰你,也不会用高昂的价格来制造距离感,它只是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用舒适贴合的佩戴感和纯净均衡的音质,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搭建一个纯粹的、沉浸式的音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暂时抛开一切,只与音乐为伴,找到那份久违的内心平静和纯粹的愉悦,这,或许就是科技产品所能带来的最美好的体验之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