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电脑的显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些独立出来的、又大又贵的独立显卡,但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日常使用和一部分轻度娱乐的用户来说,处理器内部自带的显卡,也就是集成显卡,才是真正默默无闻的主力军,而AMD在这方面,凭借其独特的技术路线,打造了一个覆盖范围极广、选择非常丰富的集成显卡家族,我们就来把这个家族捋一捋,看看它们各自都能做些什么。
我们要明白“天梯图”是个什么概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楼梯或者排行榜,性能最弱的在下面,性能最强的在上面,AMD的集显就分布在这个楼梯的不同台阶上,决定它们站在哪个台阶的,主要是两个东西:架构和核心规模,架构就像是显卡的“基因”,新一代的架构通常比老一代更高效、更强,核心规模则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多力量大”,拥有更多计算单元的显卡,性能自然更好。
AMD的集显主要分布在锐龙系列处理器中,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几个明显的梯队。
第一梯队:入门级基础款(满足日常办公和影音)
这个梯队的代表是那些型号末尾带“G”的锐龙处理器,比如老一些的锐龙3 3200G、锐龙5 3400G,以及现在主流的锐龙3 5300G,它们内置的显卡通常是Vega架构,这类集显的性能定位非常明确:保证电脑流畅运行,你可以用它来流畅地进行网页浏览、处理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播放4K高清视频也完全没有压力,如果你想玩大型3D游戏,那就非常吃力了,它们可能只能在最低画质、降低分辨率的情况下,勉强运行一些对配置要求不高的网络游戏或老游戏,这个梯队的集显,是办公室电脑、家庭影音电脑的绝佳选择,性价比极高,省去了购买独立显卡的钱。
第二梯队:性能级主流款(轻度游戏和内容创作入门)
这是目前AMD集显中最受关注、也最具竞争力的部分,主要就是锐龙7000系列桌面处理器和所有移动端(笔记本)锐龙7040、8040系列处理器所搭载的RDNA2架构核显,它的代表型号是Radeon 780M和760M,这个梯队的性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Radeon 780M的性能,已经可以媲美一些入门级的独立显卡,比如GTX 165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一台没有独立显卡的轻薄笔记本或者迷你主机上,终于可以真正地“玩游戏”了,你可以在1080P分辨率、中低画质下,流畅运行《英雄联盟》、《CS:GO》、《原神》这类主流网游,甚至对于一些优化较好的3A大作,巫师3》、《GTA V》,通过适当调低画质,也能获得可玩的帧率,更强的图形性能也意味着在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如Photoshop)或者视频剪辑(剪映、Premiere简单剪辑)时,体验会更加流畅,预览和渲染速度更快,这个梯队的集显,彻底改变了“集显不能玩游戏”的刻板印象,是学生党、上班族和轻度游戏玩家的福音。
第三梯队:顶级性能款(模糊集显与独显的界限)
这个梯队比较特殊,主要指的是AMD最新的锐龙8000G系列桌面处理器中的高端型号,比如锐龙7 8700G所搭载的Radeon 780M,虽然名字和笔记本上的780M一样,但在桌面平台,由于供电和散热条件更好,其性能可以得到更彻底的释放,表现甚至比在笔记本上还要强,它已经非常接近中端入门独显如GTX 1060或RX 6400的水平。
在这个性能级别下,游戏体验又上了一个台阶,你可以在1080P分辨率下,以中高画质流畅运行绝大多数网游和不少3A游戏,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亮机卡”,而是一个真正能够提供良好娱乐体验的图形解决方案,选择这个梯段的用户,通常是为了组装一台极其小巧、安静、节能的迷你主机,同时又不想在性能上妥协太多,它完美地平衡了性能、体积和功耗。
如何根据实际应用来选择?
看完了天梯图,最终还是要落到你的实际需求上。
AMD的集成显卡天梯图清晰地展示了从“够用”到“好用”再到“玩得爽”的进化之路,了解它们之间的性能差距和对应的应用场景,能帮助你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找到最适合自己、最经济实惠的那一个,避免性能浪费或不足的尴尬,在显卡选择上,并不是最贵、最好的就是最适合你的,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