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电脑CPU,尤其是为迷你主机、小型台式机或者追求静音和节能的用户选择CPU时,35W的低功耗处理器就成为了焦点,这些芯片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取得了绝佳的平衡,既能胜任大部分日常工作和娱乐,又能保持凉爽安静,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近几代产品中,那些值得关注的35W处理器,并尝试给它们排个座次。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四代”并不是指英特尔酷睿的第四代,而是泛指近年来几个重要的技术代际跨越,我们主要会对比英特尔第12代、13代、14代酷睿中的35W T系列处理器,以及AMD的锐龙7000系列APU(其TDP通常在35W-65W可调,在35W下表现至关重要),这两大阵营的设计思路不同,直接对比很有趣。
第一梯队:性能王者——AMD 锐龙7 7840HS/7745HX(35W模式)
在35W的功耗限制下,AMD凭借先进的Zen 4架构和强大的RDNA 3核显,目前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以锐龙7 7840HS为例,当它在迷你主机中被设定为35W性能释放时,其表现堪称惊艳。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两手抓,两手都硬”,CPU部分,8个高性能核心应对多任务处理、视频剪辑等应用绰绰有余,而更关键的是其集成的Radeon 780M显卡,这颗核显的性能直接超越了英特尔所有处理器的核显,甚至能媲美一些入门级独立显卡,这意味着,在35W的低功耗下,你不仅能流畅办公、看4K视频,甚至能在1080p中等画质下顺畅地玩转很多主流网络游戏和部分3A大作,对于追求极致能效比、又不想牺牲图形性能的用户来说,锐龙7000系列的APU是目前无可争议的冠军,像锐龙7 7840HS、锐龙5 7640HS都是这个级别的佼佼者。
第二梯队:稳扎稳打——英特尔酷睿i7/i5 13代/14代 T系列
英特尔阵营的35W主力是带“T”后缀的处理器,例如i7-13700T、i5-13600T、i5-14600T等,这些处理器的特点是采用了混合架构,即性能核(P-Core)与能效核(E-Core)相结合。
在纯CPU计算性能上,特别是单核性能,13代和14代酷睿T系列处理器非常强劲,i5-13600T拥有6个性能核和8个能效核,在多线程任务处理上表现优秀,对于编程编译、数据处理等应用,其响应速度可能比同功耗的AMD处理器更快,英特尔的短板在于其集成的UHD显卡,虽然日常使用完全足够,但游戏性能与AMD的780M核显有代差般的差距。
英特尔的T系列处理器更适合那些对图形性能要求不高,但非常看重CPU单核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的用户,用于家庭服务器、软路由、办公电脑等场景,它们是非常可靠的选择,14代相比13代提升微乎其微,通常选择价格更优的13代T系列更具性价比。
第三梯队:性价比之选——AMD 锐龙5 6600H/7535HS(35W模式)
再往前看一代,AMD的锐龙6000系列(Zen 3+架构)在35W模式下依然有很强的战斗力,像锐龙5 6600H或马甲型号7535HS,其集成的Radeon 660M显卡性能虽然不及780M,但依然远胜于英特尔的核显,CPU部分拥有6个核心,应对日常办公和娱乐也是游刃有余。
这类处理器的最大优势是价格,搭载它们迷你主机往往价格非常亲民,却能提供远超英特尔核显的图形体验,对于预算有限,又想体验低功耗小主机玩游戏的学生党或轻度游戏玩家,这个梯队的处理器是绝佳的入门选择。
第四梯队:经典入门——英特尔酷睿i3/i5 12代 T系列
英特尔的第12代酷睿T系列,如i5-12400T、i3-12100T,依然是入门级低功耗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它们的优势是极高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平台成本也较低,i5-12400T的性能对于日常上网、文档处理、高清视频播放等任务完全足够,而且能效控制得非常好。
它的核显性能是最大的软肋,基本与游戏无缘,它最适合那些用途极其明确,就是纯办公、炒股、看视频的用户,在最低的预算下,提供稳定可靠的桌面体验。
总结与选择建议
简单总结一下这个“天梯图”:
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你的需求,如果你想要一台能干活、能玩游戏,各方面都没有短板的迷你主机,那么AMD锐龙7000系列是首选,如果你只是需要一台安静省电的办公机器,对游戏毫无兴趣,那么英特尔的T系列处理器稳定又高效,希望这份深度解析能帮助你在纷繁的低功耗CPU世界中,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