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距这个东西,看起来好像就是调整一下数字那么简单,但实际上它对于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设计作品好不好看,读起来舒不舒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文字呼吸的空间,空间太挤了,人会憋得慌;空间太大了,又感觉松散没有联系,学会怎么设置行间距,是让排版从“能看”升级到“好看”的关键一步。
我们得明白行间距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它就是一行字的底部到下一行字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在很多软件里,比如Word或者设计软件里,它通常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比如1.0,1.5,或者2.0,这个数字是“倍数”的意思,1.0就是行间距等于你设定的字号大小,我们称之为“单倍行距”,如果你的字号是12点,那么1.0行距就是12点高,1.5行距就是18点高,以此类推。
行间距到底有什么实际作用呢?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可读性,你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一篇文章密密麻麻,行与行之间紧挨着,你的眼睛在读完一行之后,要很费力地才能找到下一行的开头,很容易串行,读起来特别累,合适的行间距就像在每行文字下面铺了一条无形的轨道,引导你的视线平滑地移动到下一行,阅读起来就轻松多了,第二个作用是影响文章的“色调”,行间距大一些,整体版面会显得比较清爽、透气,有一种高端、留白的感觉,常用在海报、画册或者需要营造轻松阅读感的文字里,而行间距小一些,会显得内容更紧凑、信息更密集,可能会给人一种严肃、传统或者信息量很大的感觉,比如一些传统的报纸排版。
那具体怎么设置才叫合适呢?这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些通用的技巧和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一,看字号的尺寸。 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字号越大,所需要的行间距反而可以相对小一些,一个用作标题的72磅大字,你可能只需要1.1或者1.2的行间距就够了,因为文字本身已经很大,留有足够的空间,相反,如果是一本书正文用的小字号,比如9磅或10磅,你可能就需要1.5甚至更大的行间距,来确保行与行之间不会粘在一起,对于最常见的正文排版,比如网页或者文档,使用10.5到12磅的字号时,1.5倍到1.8倍的行距通常是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范围。
第二,看一行的长短,也就是“行长”。 这个因素很多人会忽略,如果你的文本栏很宽,一行字特别长,比如在宽屏显示器上显示的通栏文字,那么你就需要适当增加行间距,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眼睛需要从一行的末尾长途跋涉到下一行的开头,如果行间距太近,非常容易看错行,增加行间距,就等于加大了行与行之间的视觉区分度,让这个“长途旅行”变得更安全,反过来,如果是在很窄的栏里排版,比如报纸的分栏,一行没几个字,行间距就可以适当缩小,不然文章会显得一段一段的,很不连贯。
第三,看字体的性格。 不同的字体本身的高矮胖瘦不一样,有些字体,比如黑体这类无衬线字体,通常看起来比较“方”,x高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小写字母x的高度)比较大,这样的字体本身就显得比较满,所以需要更多的行间距来呼吸,而一些衬线字体,比如宋体、Times New Roman,可能相对秀气一些,在相同的字号和行距下,会显得空间更宽松,当你换了一种字体后,一定要重新检查一下行间距是否还合适,很可能需要微调。
第四,考虑排版的目的和场景。 如果你排的是诗歌,为了保持诗句的完整性和韵律感,通常会使用比较大的行间距,甚至双倍行距,让每一句诗都独立、醒目,如果你排的是学术论文或者有很多注释的文本,适中的行间距(如2.0)可以方便读者在行间做笔记,如果是儿童读物,为了清晰易读,往往会采用更大的字号和行间距。
除了这些技巧,还有一些细节可以帮助优化视觉效果,要避免出现“孤行”和“寡行”,就是一段的最后一行只有一个字,或者一页的开头是一个段落的最后一行,虽然这不直接是行间距问题,但调整行间距有时能帮助改善这种情况,在标题、小标题和正文之间,要有明显的间距层次,标题和它后面的正文之间的间距,应该大于正文的行间距,这样才能清晰地表明段落和章节的起始。
最实用的建议是:相信你的眼睛,软件里的数字只是一个参考,最终的效果要以你眼睛看到的为准,你可以把排好的文字打印出来,或者放在屏幕上,站远一点看,感受一下整体的灰色调是否均匀,阅读起来视线是否流畅,不断地微调、比较,找到那个让文字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的平衡点,好的排版是感觉不到的,它只是让阅读成为一件自然而然、轻松愉快的事情,当你不再注意到行间距的存在时,那通常就是设置得最好的时候。
